1 条评论
近日,一微博热搜 #男子一口闷冰镇红茶狂吐血1000ml# 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到底是一口闷的原因,或是饮料成分、还是温度的问题?
广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余幼鸣认为,这其实与是温度有关。冰镇饮料或者刺激性的食物,如果快速进入消化道,由于消化道黏膜受到强烈冷刺激,胃中血管急剧痉挛收缩,胃内压力骤然升高,从而易造成贲门撕裂,引起消化道出血。一次性大量喝冰镇饮料,容易造成胃黏膜萎缩、胃酸减少,患者不能很好地将食物消化吸收,容易出现腹胀、打嗝、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甚至冰镇饮料会引起胃痉挛,而导致机械性的物理损伤,热搜里这个患者也是由于贲门撕裂导致的大出血。
高温天气注意这样喝水:
1:喝白开水并不是最佳选择 一味喝太多的白开水,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导致低血钠症,因此天热流汗多时,可以适当喝运动饮料或是电解质水,不但可以补充水分,运动饮料中含有的钠、钾、氯等离子及葡萄糖也可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2:注意饮用时间与方式 运动前2小时最好补充500ml液体,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前2小时可补液750~1000ml。喝水切忌豪饮猛灌。正确的喝水速度,应该是小口、小口慢慢地喝,身体才能达到良好吸收的效果。
3:温度以接近室温为佳 饮水的温度以接近室温为佳。在激烈运动后喝冰水、开水,容易刺激呼吸及消化系统,影响身体扩张;而过热的水,容易灼伤口腔、食道,会造成胃部吸收减缓。
自制夏日饮料1.绿豆薄荷茶
绿豆50克加水5杯,浸泡4小时,文火煎至绿豆开花,另取水1小杯煮沸后,将薄荷叶15克投入,半分钟后离火,饮服时取汁加糖适量与绿豆汤同服。
本方适宜于夏日烦热口渴或有咽痛、小便短赤、皮疹瘙痒等,有消暑清热、解毒祛风作用。绿豆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A、B1、B2;注意薄荷含挥发油故不宜久服。
2.清暑消食汤
取山楂、甘草、麦芽各50克,洗净放入砂锅,加入清水。煮沸十分钟后放入薄荷叶五十克,立即盖上并即刻离火。五分钟后,去渣即可饮用。
这一剂汤消暑解渴,健脾消食。对于暑天的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等有防治作用。
3.清暑养阴汤
枸杞子、五味子各12克,甘草9克洗净放入砂锅加水,煮沸10分钟后加9克薄荷叶,加盖离火,五分钟后加白糖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此汤益气养阴,治中暑、内热。
4.祛暑益气汤
将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各15克用水浸泡一小时后,入砂锅加清水、煮沸30分钟后离火,加白糖搅拌,晾凉后,挤入柠檬汁数滴,置入冰箱冷藏。
此汤益气养阴,润胃生津,适合眩晕、心悸、乏力者以及老人和儿童饮用。饮用时,可取一份加入凉开水稀释冲和。
5.三豆汤
三豆汤是指用黑豆、赤小豆及绿豆熬制的汤,黑豆、赤小豆及绿豆各50克,这是一种养生保健汤品,也属于中药方剂。
赤小豆与绿豆都属于凉性食材,加入黑豆可起到缓冲作用,具有清热解暑、利水除湿、健脾补肾等功效。
6.枸杞菊花茶
枸杞子20克,白菊花15克,加水4至5杯,浸半小时煎服,也可直接用开水冲泡饮服。
该茶适宜头晕目眩、耳鸣者。本方有平肝潜阳、清利头目的作用。枸杞子含甜菜碱、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C等,有降血糖、抗脂肪肝的作用;白菊花可降血压,对某些细菌、病毒有抑制功效。
7.百合大枣茶
百合干品20克或鲜百合50克,浸泡4小时,煮沸后加入大枣20枚,白糖少许同煎备服。
该茶适宜于肺胃阴虚,夏日口渴唇燥,失眠或干咳不止人群。有养阴润肺、安心宁神作用。百合含淀粉、蛋白质、秋水仙碱,大枣含维生素C、B1、胡萝卜素、烟酸等,二药均有滋养安神的作用。夏季心烦失眠者饮用最佳。
8.清暑明目茶
白菊花、决明子和槐花各1撮,煎水代茶饮,有清热解暑,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之功。
此茶有一股咖啡香味,可常年代茶饮用。常服可延缓衰老,明目健身,且可降血脂、降血压,增强免疫力。
9.薄荷芦根花茶
薄荷6克,花茶3克,鲜芦根100克洗净切段。取水1000毫升煎汤煮沸后,薄荷用纱布包煎5分钟,过滤即成。
本方甘淡清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不但对暑热伤气耗液而津乏口干、心胸烦闷者尤适,还适用于咽喉痛痒、声音嘶哑等症。
10.菊花茶
白菊5克,金银花、甘草、茶叶适量,沸水冲泡,盖上盖10分钟即可饮用。
本方有祛暑生津,清热明目和消炎解毒之功。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等症,尤适于高血压者。疗效温和持久,小儿生痱子者也可服,效亦佳。
11.苦瓜解暑茶
将苦瓜上端切开,挖去瓜瓤,装入绿茶,把瓜挂于通风处阴干,取下洗净,连同茶切碎、混匀,取10克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沏,闷半小时,可频频饮用。
本方有清热解暑除烦之功效,适用于中暑发热、口渴烦躁、小便不利等。
余幼鸣医生建议,若夏日出现长期胃痛、胃胀、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胃肠道症状时,千万不能大意而忽视它,应该尽早地去到医院相关科室完善胃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来源:羊城晚报
0 条评论
很多人都听说过女性有更年期,但是你知道,男性也存在“更年期”吗?
男性更年期是身体从成熟向衰老的过渡阶段。由于雄激素水平降低及器官功能减退,部分男性会出现类似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症候群,并进而影响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称为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俗称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男性“更年期 ”,有什么症状?
医生介绍,男性更年期主要有这4种症状:
1.神经和血管舒缩症状:潮热、阵汗、失眠和神经质等;
2.情绪和认知功能症状:焦虑、嗜睡、自我感觉不佳、缺乏生活动力、脑力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抑郁、缺乏自信心和无原因的恐惧感等;
3.男性化减退症状:体能和精力下降、肌量和肌力下降、性毛脱落和腹型肥胖等;
4.性功能减退症状:性欲减退、性生活减少、勃起功能障碍、性欲高潮质量下降、射精无力和精液量减少等。
男性“更年期”,是肾虚吗?
很多人看到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都会想,这是不是肾虚了?医生指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与中医的肾有关,但不能完全归于肾虚。
中医学认为,天癸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壮、老已密切相关,处于更年期的男性,天癸将竭,肾气渐衰,精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衰退,导致更年期症状的出现。除了肾虚,还常见肝郁、脾虚,同时兼夹痰湿、瘀血。
如何应对男性“更年期”?
针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有许多方法可以应对。中医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需要辨证施治,此病证型一般有肾精不足证、元阳亏虚证、肝气郁结证、脾肾亏虚证等,治疗上以补肾为主,兼以健脾、疏肝,佐以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辨证论治。
肾精不足者,可选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元阳亏虚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肝气郁结者,可选用逍遥丸;脾肾亏虚者,可选用人参归脾丸。还可以根据辨证选用命门、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肾俞、脾俞等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此外,也可以根据患者体质差异进行个性化调养,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改善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睾酮分泌减少是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因。雄激素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除了年龄因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损害睾丸分泌雄激素的功能。针对此病,西医主要采用睾酮补充疗法等方法,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医生建议,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运动锻炼,控制体重增长,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保持和谐的家庭和社会交往关系,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来源:澎湃新闻
0 条评论
中国卒中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3(CSA & TISC 2023)于6月23日-6月25日召开。在6月24日中午的中西结合泛血管疾病防治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定芳教授在大会上交流分享了“泛血管疾病防治的中医循证之路——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泛血管疾病研究”的相关热点话题。
泛血管疾病是全身多系统,多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在我国泛血管疾病的负担问题日益突出。中医循证为泛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如何结合中医循证对泛血管疾病进行治疗?蔡定芳教授在会议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泛血管疾病与中医联系密切
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脏、大脑、肾脏、四肢等重要器官。广义的泛血管疾病是指小血管、微血管、静脉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相关的血管疾病。
从生理角度来讲,五脏调节论是泛血管疾病生理基础。其中包括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肺朝百脉、肾主藏精。从病机来讲,瘀血是泛血管疾病核心病机。其中包括心不主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肺不治节、肾不藏精,即五脏不同的病变会导致瘀血的形成。这是中医和泛血管疾病本质的关联。
此外,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中医络脉学说与泛血管疾病理念的共通之处。络脉的分布特点与泛血管的分布特征相贯通,络脉多层次的调节功能也与泛血管维系重要器官功能与人体健康的作用相统一。泛血管多器官损害也与病络致病脏腑联系相一致。
在泛血管疾病的病机方面,除了瘀血之外,“虚”和“毒”也是泛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属本虚标实之证;“因瘀致毒、毒损血脉”的“瘀毒致变”理论,在胸痹心痛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虚、毒、瘀”是泛血管疾病重要病机。
血栓通是中医防治泛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除此之外,通络药物对心、脑、肾脏等损伤有重要的改善机制。针对泛血管疾病“虚 毒 瘀”病机选用药物进行多环节、多靶点、多维度干预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是从三七主根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制剂。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之功效。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在角叉菜诱导慢性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中,注射用血栓通可以明显改善血栓的形成。在兔内毒素DIC(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中,使用高剂量的血栓通注射液后,动物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改善脑微循环障碍: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提示,注射用血栓通可能通过多个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改善脑微循环障碍。
增加脑血流灌注量:一项研究中,血栓通组出院时相对脑血流量较对照组增加且改善较大,提示血栓通治疗与增加脑血流灌注量有关。
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多项指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注射用血栓通联合常规治疗更能提高总体缓解率,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多重机制改善肾脏病变:三七总皂苷通过多重机制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研究提示,血栓通是改善肾功能、实现糖尿病肾病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
对心脑血管等疾病进行多靶点干预,作用广泛:血栓通通过抗缺血损伤、调节细胞凋亡、抗血小板聚集等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多靶点干预、作用广泛。在众多指南/共识中均推荐注射用血栓通作为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防治泛血管疾病的更多优势
中医“ 治未病” 理论、“ 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观念在泛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更多优势。
“治未病”理论:采取中医“ 治未病”理论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极大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整体”观念:人体的局部病变是人体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在进行治疗时应该对人体的整体进行调节,纠正其失衡状态。
“辩证施治”观念:“辩证施治”的思想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方式。
最后蔡教授用“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高度概括了本次会议内容,更强调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作为达药,对瘀血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未来,期待中西医结合治疗泛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0 条评论
现在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不断加大,中医药的治疗也开始越来越常见,但很多人还不清楚中医与西医比起来治疗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很多人担心中医治疗起来会比较缓慢,可能效果不如西医,但其实有一些疾病,中医治疗起来会更好。
中医治疗哪些疾病会更有优势?
1、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主要就是身体内的各个系统出现了异常导致的疾病,只是到医院检查并不会发生明显的让其改变,这样西医就无从下手,往往只能针对症状来进行缓解。但中医就可以通过它独特的诊断方法来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对于功能异常的脏器进行调整。
2、病毒感染性的疾病
很多人可能认为病毒感染的时候都要选择西医,因为西医治疗起来不仅迅速,并且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大多数是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有一些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其实并不能通过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甚至会导致耐药性,影响到以后对身体的治疗。使用中医的方法来抵御病毒感染的疾病,不仅不会使身体产生耐药性,还可以逐步的彻底解决病毒感染的问题。
3、慢性病
慢性病现在在生活中已经挺常见了,很多中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那么进行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西医只能针对慢性病的症状以及发作原因来进行控制,并不能根治,大部分时候就还需要进行生活上的调理。此时中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中医不仅能够帮助身体精心调养,还能够逐渐从病因上去解决疾病。
4、妇科疾病
常见的妇科疾病也就是月经不调,痛经或者是子宫肌瘤等疾病,对于这一类疾病,西医的方法往往是采用激素治疗或者手术治疗。但这种治疗并不能保证完全治愈,并且还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而中医一般是采用药物进行调理,大部分时候可以通过改善身体条件来彻底解决疾病。
5、男科疾病
西医对许多男科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较深入细致,诊断手段比较先进,但对某些疾病如病理性遗精、阳痿,不育症中的少、弱精,精液不液化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等尚无特殊疗法,药物作用单一,且易产生副作用。而中医男科一般采用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的方法,或内治,或外治,或内外结合,往往能收到显著效果。中药大多取材于各种动植物、昆虫、矿物类,有些中药甚至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些药材无副作用,可长期服用,能够有效避免某些激素、抗生素类药物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6、疑难杂症
目前很多疑难杂症对于西医来说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无法找准病因,有时候也没有相应的特殊药物可以进行治疗。但是这些疾病对于中医来说依然是可以进行对症治疗的,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中医比较注重的就是身体的平衡以及内脏的调节,因此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反而会逐步将身体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所以很多时候,中医治疗其实是不比西医差的。
来源:齐鲁晚报
0 条评论
无论是在临床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人们这样的疑问:中医的优势是什么?
1.在重大疾病中发挥中医的协同效应。在一些常见病领域,应该广泛发挥中西医的协同作用。以高血压的治疗来说,一个患者要吃三种降压药才能降压达标,如果加上中药以后,可能只需要一种或者只吃半量就可以了,这是协同效应。再比如肿瘤的防治,通过中医药的参与,近些年也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在肿瘤的重大攻关方面,针对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中医药正在研究如何让肿瘤患者活得更长,同时减少病人放化疗的毒副反应。通过中医药,病人能够比较顺利地接受放化疗,这就是中医对重大疾病的协同治疗。
2.在治未病中发挥中医的主导作用。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遵循的理念,其核心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若能充分挖掘,系统梳理总结,加以推广,可以让人民群众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得病之后通过有效治疗不向大病发展,病好以后通过精心调养防止复发,从而在根源上提升慢病管理的现实意义,真正减轻经济负担。
3.在疾病康复中发挥中医的核心作用。缓解症状一直是中医的强项。康者,宁也;复者,返也。康复是通过治疗回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在疾病康复中,中医药理论独到,方法多样,可发挥核心作用。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中医对虚证的认识也是大大强于现代医学。西医没有虚证的概念,中医则将其用得非常好。中医里的虚证包括气血阴阳,通过调配中药对虚证进行治疗。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运用的防病治病手段,有它的理论性和经验性。虽然过去的病名和现在的病名不一样,但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根据症状体征,还是有很多相近之处的。比如,冠心病在古代认为是胸痹,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像糖尿病,类似于中医消渴病。中医治疗具有包容疾病、稳定疾病和带病生存的智慧。慢性病经过积极治疗,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患者有了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达到新的平衡稳定的生存状态。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王阶
来源:《拂晓报》
0 条评论
中医治慢病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这主要就和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有关系。中医治疗手段简、便、验、廉,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减退和组织器官衰老,容易罹患多种慢性病,常多病共存老年人的代谢速度减慢,导致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老年人服药讲究的“五先五后”。
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其次,中医理疗在治疗老年慢性病也有奇效。比如中药足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理气和血、祛风除湿等治疗作用。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功效。艾灸治疗范围广泛,对于关节炎、颈椎病、腹泻、遗尿等常见疾病均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先用中药 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老年人多患慢性病,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先以外用 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中药解毒、消肿,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
先用内服 后用注射。有些患者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部分药品可损伤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先用成药 后用新药。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因此,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另外,老年人不可乱用补药。药补,除了要适体、适时补,还要适量。药物的作用主要靠药性,而且都有一定的偏性,进补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例如,人体偏于热性,就利用偏于寒性的药物来纠正,如果用之过多,纠正太过,人体又可偏与寒性。即使是属营养制剂的补药,只要补够量,就不能再补,补过了头就会影响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相互间的平衡协调,从而带来危害。所以药补一定要适量,要得法,要多问医生。切不可想当然的进补,一定要根据身体虚弱的类型来选择进补的方式。
来源:澎湃网
0 条评论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孙燕明)9月23日,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透露,10年来,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
李昱介绍,陈竺院士团队揭示了传统中药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获得舍贝里奖。陈香美院士团队揭示了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使IgA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病率下降10.5%,疗效提高2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保延团队证实了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显著优势,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推动了针灸更好走向世界。
李昱表示,近年来,中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持续加大中药标准研究投入,构建了更加符合中药特点的评价体系,推动完善了2020版《中国药典》等国家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十三五”期间,我国主导制定颁布了37项中药国际质量标准,促进了中药产业竞争力和行业治理能力的提升。
促进中药临床合理使用。中医药部门深入开展中药安全性研究,阐释中药毒性原理,构建中药临床安全风险评控系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针对疾病特定阶段、特定人群,开展中药、中西药联用研究,明确用药指征,制定了一批基于循证证据的临床用药指南。成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构建中成药多维度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中医药优势病种循证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开展临床医师中药饮片合理用药培训,建立完善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指导临床医师更好遣方用药。
此外,加强中药材源头质量管理。国家多部门协同配合,多措并举,充分运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优化中药材产区布局,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态种植基地,推动中药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管控农业投入品使用,促进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生态种植。2021年,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显示,中药饮片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介绍,近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科技部、卫健委等部委建设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会同发改委建设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吴振斗表示,10年来,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迈出新步伐,取得显著成果。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陆续制定颁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国家药监部门提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实践三结合的证据评价体系。这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注册分类和审评改革机制,对于推动中药新药研发以及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表示,现在新注册分类中1类新药叫中药创新药,这类新药源于名老中医经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发的新药。同时,中药研发也不排除采用现代科学手段针对临床确切有效的中药,经过深入的物质基础分析,找到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新药研发。此外,还有一类新药研发源自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这些方剂已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安全性、有效性具有较好保障。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0 条评论
自全球新冠爆发以来,中医药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系列症状,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最近一段时间,由“二阳”引发的咳嗽病例越来越多,对于这一症状的治疗与改善,中医药同样优势独具。
中药能有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症状,与中医几千年积累的疫病治疗经验密不可分。
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疫病范畴,而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抗疫理论总结和临床实践经验。据《中国疫病史鉴》《中国古代疫情年表》等记载,由于战乱和天灾频繁,自西汉以来两千多年间我国发生过300余次瘟疫,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大疫之后必有良方。东汉名医张仲景创制了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经典方剂流传千年;明代吴又可善用中药中有“将军”之称的大黄,通腑泄肺,截断病势,此类方药可以有效清除疫毒之邪,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对于近期有公众反映的新冠病毒感染,无论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还是二次感染,从临床表现来看都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感染,以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重症病例很少。从中医疾病机理方面看,患者患上此类感染后咳嗽,主要由于外感疫毒之邪,侵袭后致使肺气宣降失常,上逆而咳。针对此种情况可服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连花清咳片。
连花清咳片的组方融汇了东汉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和明代叶文龄的《清金化痰汤》,可以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再配合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山银花、黄芩、连翘等,以及通腑泻热的大黄,可以说连花清咳片汇集了清宣肺热、止咳化痰、促进排痰等功效的药物,能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较好地缓解外感病、疫病等引起的咳嗽、咳痰、咽喉干痒疼痛等症状,加快病情恢复。
因此,无论是首轮感染还是二阳的患者,如果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症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同时,生活中应注意饮食清淡,也可吃一些润肺的食物,比如百合、雪梨、蜂蜜、枇杷、甘蔗等,对于咳嗽症状也有一定的辅助缓解作用。
来源:新华报业网
0 条评论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具有独特有效的系统思维模式及知识体系。中医药所注重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复方用药等认识论和方法论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人体、生命、疾病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中医发展始终,注重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理念上与现代医学注重预防接种、清除和控制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方式思路完全不同,强调的是由治病向健康转变、从关注人的疾病向人的健康转变。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不仅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优势。中医与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重大疑难疾病周期长、花费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靠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医院通过中西医一体化服务模式、科室运行机制改革、诊疗团队协作互动等形式搭建中西医协作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克服了“单兵作战”的局限性,发挥了“两条腿走路”的优势,明显提高了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
三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运用中医养生、保健、调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结合现代遗传、生理、心理、营养、代谢、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病后康复阶段的核心作用,不断完善疾病康复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与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通过支持全国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老年病科,中医老年病、慢性病服务内涵和技术方法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高层级老年病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为合理。总结形成老年病专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推广应用,为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老年病、慢性病服务提供指导和示范,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方面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应对新冠疫情中,我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实现中医药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国层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聚集性疫情处置常备工作组,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领导下,第一时间对各地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当地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辖区内中医力量和全国驰援力量,强化中医医师配备,按照国家诊疗方案规范化、同质化开展中医治疗,同时依据中医“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原则,分类施治、精准用药、确保疗效。对轻型、普通型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发展。对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人一策”,发挥中医药在退高热、促进肺部渗出吸收、改善胃肠道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促进重症向轻症转变。针对康复患者应用中药和非药物疗法综合干预,促进功能恢复。同时,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对重点人群进行中医药干预,促进关口前移。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参与抗疫,除个别特殊情况人员外均普遍应用,中医药作用有效彰显。
来源:经济日报